法研所党支部书记陈志远同志
讲授“应用法学研究如何贯彻落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
“意识形态领域是看不见硝烟的战场,编辑人员对每一篇经手的稿件都必须认真负责,来不得丝毫麻痹大意” ……2024年9月2日上午,法研所党支部召开全体党员大会,陈志远同志以“应用法学研究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题,为法研所党支部全体党员讲授专题党课。
陈志远同志指出,今年以来,法研所坚持“一二三四”党建工作思路,以党建带队建促研究,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三中全会闭幕以来,一是坚持每周一次全所人员会暨党员干部大会,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原原本本学习领会全会精神;二是在《中国应用法学》期刊开设“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专栏,邀请专家学者就重点问题进行讨论;三是根据所内人员研究领域,成立刑事、民事、行政、涉外、综合五个专业研究团队,抓紧抓实重点改革任务研究。
就三中全会精神的理解,陈志远同志谈到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法治”。法治既是重要的治国理念,也是重要的治国方式,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决定》通篇贯穿着法治的理念、法治的思维、法治的方法。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依法办事,核心价值是公平公正,这对人民法院依法公正办案、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个关键词是“监督”。《决定》中有20处讲到监督,3处讲到制约,加强监督、加强制约的导向非常鲜明。可以说,监督已经成为新常态,我们要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自觉接受监督,确保司法公正。
陈志远同志围绕应用法学研究如何融会贯通做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强调:一要把好方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应用法学研究工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动摇,按照三中全会的部署开展研究,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到哪里,哪里有司法需求,哪里有法律问题,就要加强哪些方面的研究,确保与党中央决策部署同心同向,同频共振。二要守好阵地,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意识形态工作。法学研究不可避免会涉及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意识形态领域是看不见硝烟的战场。编辑人员对每一篇经手的稿件都必须认真负责,来不得丝毫麻痹大意,研究人员在参加各种论坛、研讨会时,要紧绷意识形态这根弦,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三要用好平台,努力形成应用法学研究的整体合力。院党组把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管理、研究基地业务管理、中华司法研究会业务依托工作等重大任务移交法研所统筹负责,体现了院党组、张军院长对法研所工作的信任与支持,要把这些重大任务作为联系学界的重要途径、桥梁纽带,作为推进工作发展的重大契机。要通过2个研究会、30个研究基地43家成员单位、《中国应用法学》期刊、《最高人民法院案例选》中英文版图书等一系列平台,更好地动员全国法院、高等院校的力量,形成应用法学研究的强大合力。四要搞好研究,努力做到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要突出研究重点,围绕全会的部署,加强司法职权配置、深化审执分离改革、新质生产力发展、人工智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完善涉外法治等方面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要改进研究方式,发挥好法研所对内联络、对外联络、会商研讨“三个机制”作用,更加精准地把握审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全面地掌握社情民意,更加深入地了解产业界司法需求,更加广泛地吸收借鉴域外研究成果,更加有效地发挥各方面研究合力,更加熟练地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增强研究的深度和力度。要拓展研究成果,既要拓展法研所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要发挥好统筹、协调、引导、服务作用,支持各研究基地、各高等院校、各级法院多出好成果,及时把成果转化为司法政策、裁判规则、制度措施,促推审判工作现代化。五要建好队伍,努力提高应用法学研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研究人员要坚持“四个一点”:每天多学一点,既要学习中央、最高法院规定的内容,也要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多学一点知识、多掌握一点技能,努力做到研究有专长、术业有专攻;每天多想一点,多想想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多想想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多想想研究的目的、对象和方法,努力做到深谋远虑、深思熟虑;每天多问一点,向群众问需求,向实践问对策,向兄弟单位问建议,通过虚心求教确保考虑周全;每天多做一点,多做一些研究论证,多做一些数据分析,多做一些调查访谈,努力做到脚踏实地、务求实效。
全体党员同志表示,通过陈所长的授课,大家对法研所的工作、对应用法学研究如何更好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有了更好把握,下一步要将学习成效体现到应用法学研究质效提升上,承担好“总结推广、预警规范、前瞻引领”责任,推动创建有大格局、有好成果、有硬品牌、有新发展“四有单位”,促推人民法院更好实现审判工作现代化。
(供图:佟陈 供稿:朱伟悦)